• 
    
      <pre id="x3igm"><strong id="x3igm"><xmp id="x3igm"></xmp></strong></pre>
    1. 學校簡介 您當前位置是: 網站首頁 > 學校概況 > 學校簡介

      廣州南方學院(原中山大學南方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綜合性應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一直致力于建設國內一流的應用型大學,力爭成為廣東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旗幟。

      目前,學校已獲批成為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設站單位、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廣東省高等教育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院校、廣東省首批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

      學校概況

      基本情況

      學校位于素有“北回歸線上的明珠”和“廣州后花園”之譽的廣州市從化區,校園占地面積1092.09畝。校園布局有致、秀麗寧靜,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學校設有11個院系46個本科招生專業,形成了以管理學、文學、工學為主,經濟學、醫學、藝術學協調發展、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學科體系?,F有全日制學生20127人。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學校呈現出千畝校園、萬人規模、學科齊全、名師齊聚、人才輩出的發展格局。

      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閱覽座位近3000席。文獻信息資源豐富,可獲取利用的中外文數據庫近百種。圖書館周開館時間100余小時,網絡服務每日24小時不間斷,多方位滿足讀者需求。

      學校貫徹“有利于學生成長、有利于教師發展和有利于學校未來”的原則,以學校章程為核心,構建“董事會授權管理、校長團隊主導治校、相關群體分權治理”的管理體制,建立“三駕馬車”(校長、書記辦公會+學術委員會+財經委員會)決策機制+兩大主體(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民主參與機制+社會代表(督導委員會)監督機制的內部治理機制,保證學校決策科學、民主、高效;構建“學校宏觀統籌、部門主動服務、院系自主治學”的運行機制,充分調動院系人才培養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引得來、留得下、用得好”的教師發展機制和“自由選擇、嚴格管理、悉心引導”的學生成長機制,助力教師個性化發展和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辦學定位

      學校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管理學、經濟學、醫學、文學、藝術與工學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重點發展與人工智能及大數據交叉的工科、商科和社會短缺的醫科(醫技類);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養和健全人格且專業基礎扎實、創新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通過“強基礎、聚特色和顯品牌”,努力將學校建成管理體制完善,位居中國應用型大學前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辦學特色

      全人教育,構建“立體化”的培養方案

      學校打破知識傳承和學生成長“兩張皮”的現象,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成長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學科專業知識傳授、核心價值觀傳承、能力素質養成”相融合的立體化人才培養方案。

      個性教育,搭建“自主化”的成長平臺

      學校實行自由轉專業、完全學分制,允許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根據個人興趣和成長需要自主選專業、選課程和選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科專業競賽,參與導師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為學生成長提供個性化平臺的培養模式。

      全員育人,打造“一體化”的育人隊伍

      學校打破思政教育、通識教育以及學生工作之間的教育界限,成立學生成長教育中心,實施全程導師制,打造教師育人共同體。學校聘請黨政軍民學各領域有志于從事學生培養工作的具有豐富社會經驗者擔任首席學生成長導師,選拔優秀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擔任學生成長導師,通過首席導師、輔導員、學業專業類導師、思政通識類導師、行業導師和朋輩導師成導師組,打造育人共同體,助力學生能力素質養成。

      協同育人,踐行“六共建”的培養機制

      學校實現政行企協同育人的專業占90%以上,形成了“政校行企共建學科專業轉型發展管理咨詢團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課程、應用型教材、產學研用平臺”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

      辦學成果

      學科發展

      學校實施“差異化”錯位發展和“不平衡”扶優發展策略,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學科專業?,F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11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和省級在線開放課程6門。2022年3月,艾瑞深校友會發布2022中國大學一流專業排名、2022中國大學各專業類一流專業排名,我校15個六星級專業、15個五星級專業,位列廣東省同類院校第一名。學校注重科研和產學研工作,擁有省普通高校工程技術中心、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庫等省部級平臺,建設了一批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科研平臺,匯聚了各學科的高水平科研團隊。近3年,學校承擔了一批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科研項目,教師公開發表被CSSCI 、SSCI、SCI、等國內外核心期刊收錄的高水平論文數百篇,PNAS發表論文1篇。

      師資建設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自2014年起,先后通過臺灣博士專項引才計劃、面向全球引進青年博士計劃、面向行業引進雙師型博士計劃、教師賦能計劃學科帶頭人及首席學生成長導師招募計劃、青年英才支持計劃、教師分類發展計劃等人才工程不斷加強人才引育,匯聚起了一支以專任中青年教師為主、專兼結合、視野開闊、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此外,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特聘請顧問團,為教師發展提供咨詢和可行性指導。

      學校堅持以教師為本,為推動教師發展,學校實施了教師分類管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針對不同教師類型,制定分階段、系統化的教師培養方案,根據不同的發展定位,采用不同的成長路徑。

      年來,學校教師獲得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省同類高校唯一)、廣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全國57個金獎之一)。

      人才培養

      學校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深入實施“學科專業知識傳授、核心價值觀傳承、能力素質養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人才培養方案,著力踐行學科專業交叉、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政校行企資深人士擔任首席導師+學校骨干教職員擔任專業導師、通識導師和輔導員”的學生成長導師組,制定“啟夢?筑夢?圓夢”的學生成長育人方案,做實“自由選擇、嚴格管理、悉心引導”提升學生內驅力的學生成長機制,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實“專業交叉、科產教融合、通專結合”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性應用人才培養機制,在健康、醫護、醫技和工科類學科專業試點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推動采用混合式、案例式、項目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跨界整合、應用創新和批判思辨等高階能力,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養和健全人格且專業基礎扎實、創新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

      近3年,學校獲得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立項2項,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集體和創業工作典型經驗一等獎,第十屆廣東省大學生職業生涯教學大賽二等獎,第六屆和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各1項(省同類高校唯一連續2年獲得該獎)。第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產業賽道銀獎1項。2021年,學校獲得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項,獲批教育部《中美人才培養計劃》121雙學位項目(省內獲批項目的4所高校之一)。

      愿景和目標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校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繼續以銳意革新的決心、創新發展的理念、求真務實的作風,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斷提升辦學水平,一步一個腳印向建成位居中國應用型高校前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美好愿景昂首前進!

      (更新于2022年10月)


      小草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2. 
      
        <pre id="x3igm"><strong id="x3igm"><xmp id="x3igm"></xmp></strong></pre>